總裁文稿

000126

2015/4/13 - 經濟日報

人文,台灣產業的新座標

博鰲論壇之後,從「亞投行」、「一帶一路」到「亞洲命運共同體」的訴求,不難看出已經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的對岸,其向外擴張的躊躇滿志與厚積奮發,反觀台灣,在政策佈局、國際定位、對內共識、資金來源都混沌未明的狀況下,這個對大陸出口依賴達到40%的一葉島舟,究竟應該如何在中國主導的區域整合時代的風雨不驚,相信這是所有關心台灣未來之士共同的心存目想。

隨著「一帶一路」的浮出檯面,我不由得心有戚戚,因為重啟「新絲路」其實是我在2004年參與松菸文化園區BOT投標案時開始提出的構想,那時我們並不想讓松菸變成一個文創市集而已,而是打造成華人文創品牌的文化矽谷,再擴大到大中華區域的範圍,從中華民族曾經最引以為傲,現在卻又都被外國人占盡鋒頭的瓷器、茶葉、絲綢這三大類產業出發,連接各個以茶、絲、瓷聞名的重點城市,以臺北、上海或其他口岸城市為櫥窗起點,透過品牌的育成,加上創新的概念技術,靈活的國際行銷,以達到產業升級與市場開創的新境界,再配合上各地深入的觀光活動,用兩岸民間企業去加乘政府單位的力量,重新建立一條華人新絲路的綿延輝煌。

可惜的是,這個觀念太過超前的擘畫,沒能得到當時台北市政府的青睞,十年荏苒,雖然松菸現在稱得上一個熱門的文創景點,但台北或台灣卻已經徹底失去對於「新絲路」的主導權。

無論「一帶一路」的願景是否得以施展,這個區域建設的壯圖除了政治與經濟上的戰略意義,它同時也具有文化擴張的意象,相形之下,台灣的被動處境更顯昭然,畢竟我們的蒼穹之下,豈止是濫伐、違章、缺電與旱象,其實經濟的「被邊緣化」與產業的「被取代性」,才真正是台灣一直不願面對卻又深入皮髓的沉疴隱患。

從「新絲路」到「一帶一路」,台商霸圖,名存實亡;MIT前景,舉步維艱,台灣所謂的產業轉型,雖然號稱已經啟動,但舉凡文創加身、產業聚落、跨界升級等等,結果多半是開發商場多於耕耘實業、刺激內需多於拓展出口,我們可以選擇不加入任何區域經濟體制,但是卻不能改變我們身在區域中的事實,更不能迴避它所輻射出的動盪影響。

「活化文化資本,善用創意人才,建立國際品牌」這是我在十年前為「新絲路」的雛型所提出的產業藍海,十年之後,我覺得依然適用於整個台灣產業,若有人挑戰這三點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陽春白雪,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發現,台灣從未真正做到活化文化資本的第一步,所以領略不出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人文精神才是台灣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我們無法和對岸較量資源、規模或是價格,但在以「仁」為核心、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面前,我們懷有著相對優勢的深厚人文底蘊,也是唯一能讓台灣產業在這片新的區域整合裡嶄露頭角的加值條件。

在世界版圖的古往今來,沒有幾個座標擁有永恆定位,所以我們更需要趕快活化與珍視這份文化資產,從區域整合裡站穩腳跟,讓人文台灣在下一個十年裡,成為新時代全球經濟裡最閃亮的新座標。

作者: 陳立恆
法藍瓷總裁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Copyright © Franz Collec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