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文稿

000098

2013/8/24 - 聯合報

走出去,才有大未來



近來的「兩岸服貿協議」,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造成社會各界的熱烈辯論與正反爭議,除了可能是政府在政策程序與溝通效率上的疏失,最引得人心浮動的莫過於普羅大眾的深層恐懼,恐懼有朝一日台灣政經將會被對岸力量滲透挾持,誠然,讓人民生活在對未來的不明恐懼之中,是政府理當責躬知返的施政過咎,但話說從頭,國家雖有義務守護人民免於恐懼的自由,卻沒有權利給予人民免於競爭的自由。

無論是否贊同服貿協議,我們都無法忽視一項不爭的事實,今時今日,世界上每一個國家與企業都在全球競爭中逆水行舟,若不力爭上游,就是節節倒退,加上台灣受限於天然資源、經濟腹地、市場規模等先天條件之不足,意欲實現「幫台灣做生意,提高台灣競爭力」的願景,我們勢必得朝向一個比以往製造出口時期,更胸懷天下的外向型經濟來發展,因此,「走出台灣、連結兩岸與世界」是我們避無可避的將來,可惜的是,凡事只要一牽扯上政治,台灣的任何法案議題都會淪為一場夾纏不清的意識形態攻防。

而以台灣目前的經濟情勢,實在禁不起任何蹉跎,我們亟需立刻拉開「台灣走出去」的跨距,迴避政治機器的空轉虛耗,從四面八方重回世界舞台,才能實際扭轉低薪低成長的悶經濟現況,在這一點上,類似新加坡境外工業園區的模式,或可做為我們的借鏡,其實,新加坡全國面積710平方公里,小國寡民的制約問題比台灣嚴重太多,但藉由境外園區的創新拓展,已然成功突破了本身面積、人口上的限制,幾乎等於將其經濟腹地瞬間放大百數十倍以上,市場觸角更是趁勢深入了泛亞太地區的重要市場。

事實上,台灣並不缺乏這樣彈性多元的跨國發展機會,例如,這兩年印尼政府有意和台灣方面合作開發位於島鏈北部的莫洛泰島,他們希望引進台灣精緻農漁業、工業製造與旅遊業的成功經驗,共同建設一個國際型,結合生產、商住、行銷、經貿、綠色生活與觀光休閒的綜合型園區,除此之外,未來在園區內加工超過10%的產品,即視作本土商品得以免關稅型式銷售到印尼市場,而加工超過35%的產品,則可等同於東協產品進入東協自由貿易區,如此一來,台灣無須再囿於政治框架,經由民間企業的協作團結,便可直接與亞太區域經濟接上軌道。


再者,促進台灣走出去的非官方行動並不僅止於此,譬如上月成立,由前副總統蕭萬長先生擔任創會理事長,囊括兩岸所有重點企業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也是商界聯合的努力之一,旨在從宏觀經濟、資訊家電、能源石化、中小企業、金融、生技健康、文化創意等七個推動方向,繞過複雜的政治矛盾,透過兩岸企業自主合作,建立一個高層次的民間經貿互動平台,以期活絡深化兩岸的經貿交流,共同開創並提升雙邊的實質利益。


「走出去」絕對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企業戰線一旦延伸海外,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自然也會隨之攀升,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過去,台商的成功祕訣之一即是勇於飄洋過海去開疆闢土,今天,台灣更加需要拾起往日的勇氣,動員企業民間的群策群力,一同在國際舞台上折衝千里,因為唯有穩固我們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小小台灣才能真正擁有一個免於恐懼的大大未來。




作者: 陳立恆
法藍瓷總裁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Copyright © Franz Collec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