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文稿

000074

2009/9/30 - 經濟日報

20年台商 義利兩岸



對岸建國60周年,正逢北京奧運輝煌落幕與上海世博摩拳擦掌的巔峰之間,雖然疆獨、藏獨、自由、人權等等議題一直如烏雲蔽日,但她還是妝就了一個春秋鼎盛的新面貌。對於台海兩岸,乃至對於整個被「中國製造」及「中國市場」攪得翻江倒海的全世界而言,無疑是中國從殘敗走向雄強的正式宣告,顯得格外的意昧深長。

對於多年來在兩岸穿梭奮鬥的台商來說,60年的回顧不是一句意昧深長所能道盡的,依我觀察歸結,大陸「從殘敗到雄強」還算不上60年,其實不過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光景,期間最重要的推手就是「台商」,他們從中扮演了穿針引線的角色,在政治的隔絕之外,以經濟和文化兩個軟實力為經緯,為大陸今天冠蓋錦繡的得意風采,增添穩健發展的條件。

雖然兩岸常因政治上的角力傾軋扭曲了事實的焦點,不同的觀念習性也偏頗了看待彼此的眼光,但不爭的是,自改革開放初期,當世界各國還對中國政府抱持疑慮之時,台資企業的加入,指標性價值遠遠超越港澳資本,前者為大陸提供豐沛的資金、技術與機會的同時,帶動了投資群聚的關聯效應,直接促進大陸的經濟發展,也奠下了堅實的發展基礎,為後來蜂擁而入的外資建立信心。

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的統計顯示,從1991到2009年上半年為止,核准直接投資大陸的累積金額超過780億美元,目前台商家數估計超過7萬之多,每年到大陸的民眾直逼500萬人次,反之亦然,中國成為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更是未來台灣觀光旅遊的重點開發市場。就在這20年既是競爭、又是互惠的分合歲月裡,台商為了兩岸的經濟成長做出了具體長遠的貢獻。

台商帶給大陸最關鍵的助力並不僅限於經濟領域,更催化影響到社會文化方面,正當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時,人才素質與社會安定並未相差太大的原因之一,肇因於台商帶回了義利並重的儒商文化,讓新貧乍富的人心做好一點調適。這不是一句狂語,打從二、三十年前開始,數百萬台商就以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將符合現代精神、經過民主洗禮的台式中華文化,慢慢反滲透回中國,靠著這股新文化的力量,填補起由共產社會快速轉型到改革開放的空白差異。

我相信許多台商和我一樣都有類似的經驗,就是在設廠之初,面對的是一群想要向外發展卻又自我保護過度、想要過上好日子卻又對勞獲觀念模糊的員工,於是花了相當的心力,從基層工人到中堅幹部,在工作之中對他們潛移默化關於市場導向、商業倫理、職場道德等等概念,許多的台商於焉肩負起社會教育家的功能,讓大陸成功的在學校教育之外,將曾經中斷的傳統文化與商道得以接續。

雖然很少人重視這個現象,但台商的確為兩岸帶來了利也帶來了義。

君不見雙方逐步開放20年來,台商儼然取代了以往晉商、徽商、浙商等中國社會經濟進步的原動力,無論是海峽的這一端,還是海峽的那一頭,都有台商在儒商道路上克紹箕裘的辛勤身影,值此對岸60年的煙花燦爛裡,衷心希望兩岸政府能看重這些身影背後的付出,也希望台商繼續利義相合的方向,看到更寬、更遠的商機與前程。



作者: 陳立恆
法藍瓷總裁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Copyright © Franz Collec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