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文稿

000056

2008/12/12 - 經濟日報

金融危機下的道德反思



金融風暴的連鎖效應正在全球延燒,我們彷彿正掀開一層又一層金融體制的外衣,每掀開一層就見到更貪婪的人性。我們看到所謂「金融專業人士」,尤其是理財業務員,以不當推銷將投機型商品在投資人尚未瞭解的情況下售出,讓包裹「保息、保本、高利」糖衣的基金與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市場上流竄,全球金融已不自覺遊走在深不見底的冰山上。這場風暴如同聖經故事『挪亞方舟』氾濫大地的洪水,未知全球人類能否搭上拯救自己的方舟呢?

過度發展的經濟會產生負面的後遺症,貪得無饜的企業、拜金主義的盛行,用錢賺錢,以利滾利,這些長期累積的負面因子,一旦爆發就不可收拾,但緊縮信用等政策不過是亡羊補牢的權宜之計,不是真正的solution。各界輿論從經濟、政治面,試圖尋求解決之道,亦多有人直指金融機構背後的道德問題,保羅克魯曼近日以專欄『好道德、救經濟』建言歐巴馬,期待他勇敢推行改革新政。法國總理則在探討全球金融結構的國際會議上,表示這場比擬1930年代大恐慌的金融風暴,不只是金融機構的技術危機,更是道德危機。教宗本篤十六世呼籲世人,那些隨著金融危機消逝的財富,缺乏能夠倚賴的真實感,潛藏了道德問題。金融危機掀起世人對金融體制的責叱與省思,然而究竟是什麼樣的罪惡帶領我們跌進陷阱,什麼樣的德行才能使我們遠離這場災難呢?

究竟道德何干經濟?雷曼老總曾說過,雷曼的員工都流著象徵美鈔的綠色血液,這背後透露著唯利是圖的價值觀。若回到文明源頭看看老祖宗的智慧,不論是宗教、律法的經典中,都對風險與利息有著嚴格的限制,諸如漢律指示非胼手胝足的利潤不可多取,並對土地生息加以限制。舊約聖經記載:你借給你弟兄的,或是錢財或是糧食,無論什麼可生利的物,都不可取利(申命記23:19)。可蘭經中寫著”吃重利的人如中了魔”,對不勞而獲的利息,涉及風險的交易加以懲處。人類自古文明便對包藏風險的利息有所質疑,視之為不勞而獲的利益,並限制人民不得將財富建立在投機所取得的利益上。

大部分商學院的教育,以及企業皆僅以利潤最大化為導向,而缺乏經營最佳化(Optimization)的考量,尤其是商業道德與職業倫理的訓練,儘管資本主義為世界帶來史無前例的繁榮,卻忽略了大量生產反而耗損地球的資源,為後代子孫帶來環境的破壞。金融風暴能否為人類帶來反思,《吉祥經》有云:「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企業不能僅將營運目標著眼於股東權益極大化,也要體認企業同時也是社會的一份子,若盲目追求報酬反而有害於社會,亦會傷害企業本身所處的經營環境而不利其發展,此次的金融危機不正反應這樣的現象?企業應以其專業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人類帶來永恆的福祉,一個有品德、品格的企業,不應以惡性削價競爭耗損地球有限的資源,更不應有黑心商品、官商勾結的情形發生。我們期許的是在這場世紀風暴當中,能夠洗滌出更具道德感的企業經營觀。世人也能時時刻刻對腳踏實地的耕耘者、追求夢想的實踐者予以嘉惠跟敬意。

期待洪水褪去,人類早日看到啣著橄欖的信鴿,我們雙腳再度踏上露珠閃耀的土地。

作者: 陳立恆
法藍瓷總裁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Copyright © Franz Collec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