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文稿

000040

2007/11/28 - 經濟日報

創意經濟



上個月在景德鎮出席了「江西泰豪論談」,我談到了創意經濟的一些實際例子,景德鎮的瓷業就是其一。它的窯火傳續千年不曾斷絕,數百年來從景德鎮出口的外貿瓷在世界各個角落都赫赫有威名,到了50年代都還曾是中國創匯最高的城市,但隨著時空移轉,景德瓷的風光不再,自上個世紀的後半葉開始,景德鎮的產品幾乎都變成大量生產的廉價品,又被不肖人惡意傾銷到國外,大大減損了它曾被歐洲人視為「白金」的美譽。

我對這樣急轉直下的前因後果相當感興趣,於是在一番思忖研究之後,我發現到這和整體經濟環境是息息相關的。這樣說起來好像很市儈氣,可是連儒家都認同,民「富」然後才能好「禮」,而這「藝術」和「禮」又是同根同氣的,都是在衣食無虞的閑情下才能被發揚光大,所以當一個國家經濟走下坡的時候,人們普遍生活艱難了,藝術家與工匠們的處境就會比一般人還更加窘迫。故而從50年代到90年代這段時間,景德鎮的藝匠大師們落魄了,他們積累了世世代代的人文藝術的底蘊也沒適當通路可以變現,因為人們只關心瓷碗裏擱的是粥還是飯,再少有人留意碗上描的是青花還是釉裏紅了。

我曾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李約瑟研究所與英國學者們談及景德鎮,他們很熱心的指出,根據考證景德鎮可能是古往今來第一個工業城,當年的景德鎮上「工匠四方來,器成八方走」,鍾靈毓秀、人文薈萃,上受朝廷恩澤,外得四海享譽。連外國人也不遠千里而來,全國各省盡皆設立商業會館,幾十萬的瓷業人口在此世代相傳。但可惜的是景德鎮沒能與時並進,它的產品設計沒有追趕上時代的需求,從生產器械、窯爐、色料、形狀都在與其他後起之秀的製瓷國家的競爭上節節敗退。更重要的是市場的資訊不流通,停留在仿古復古的窠臼居多,加上中國整體的經濟實力在改革開放前是十分疲弱的,枉費景德鎮有全國最多的國家級工藝大師,卻在走出一片新氣象上舉步維艱。直到2004年以後,才看見了新的曙光,那是因為整體中國經濟力量上來了,藝術品市場也興旺了,過去國營的瓷業變成無數個活力充沛的小作坊,於是有了市場之後,工藝大師的作品先帶頭開出好采,緊接著其他小作坊的成品也能賣出比過去好幾倍的價格,雖然產業化的大廠仍不多,因為嚐到甜頭的工匠藝師不可能再加入工廠的行列做低收入的工作,但整個城市都是生機蓬勃的,許多大師級的人物有了轎車、別墅,典型的創意經濟正在這個城市裡活絡運轉中。

今天的景德鎮有了創意城市的眉目。一年365天裡有364天是空氣優良的好日子,整個城市享有65%的森林覆蓋率,但這樣的姣好山水孕育出的秀逸人文在經濟指標上是看不見的,因為「創意」不止無價,而且很難課稅,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還沒辦法有效規範創意經濟的稅收問題,所以它還順道成為了一個藏富於民的真福地。

反觀我們台灣的鶯歌,似乎也有這樣的好條件,甚至作品水平還更精緻一些,只可惜規模小了許多,市場腹地遠不及景德鎮的遼闊,未來如果要發揮創意經濟的效益,必須要發展更大的市場以及開發更多的國際觀光人潮才行,畢竟一個感性的美學經濟的形成,除了深厚的人文藝術的涵養,還要有理性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這是一個無論政府還是產業,甚或是任何一個希望在創意經濟裡有所作為的個人,都應該要有的現實體認。

「富」而後知「藝」,在邁向創意經濟的路上,我們應以此共勉。

作者: 陳立恆
法藍瓷總裁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Copyright © Franz Collec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